发布
登录 注册

麦秆菊Helichrysum bracteatum

麦秆菊属菊科腊菊属一年生草本花卉。种子形状略呈四棱形,千粒重0.85克。麦秆菊别名蜡菊、贝细工,是多年生草本植物,原产澳大利亚,在东南亚和欧美栽培较广。喜光,喜温暖湿润环境,不耐寒,忌酷热。播种、扦插、 压条繁殖都可以,秋季开花,味甘苦,微寒,干燥的花瓣呈金黄色,花色鲜艳且长久不褪,古希腊语中意为“太阳”和“金子”。因其花干后不凋落,如腊制成,是制作干花的良好材料,是自然界特有的天然“工艺品”...

麦秆菊的介绍

麦秆菊属菊科腊菊属一年生草本花卉。种子形状略呈四棱形,千粒重0.85克。麦秆菊别名蜡菊、贝细工,是多年生草本植物,原产澳大利亚,在东南亚和欧美栽培较广。喜光,喜温暖湿润环境,不耐寒,忌酷热。播种、扦插、 压条繁殖都可以,秋季开花,味甘苦,微寒,干燥的花瓣呈金黄色,花色鲜艳且长久不褪,古希腊语中意为“太阳”和“金子”。因其花干后不凋落,如腊制成,是制作干花的良好材料,是自然界特有的天然“工艺品”。

麦秆菊的形态特征

茎枝
麦秆菊为一年生草本植物。茎直立,多分枝,株高50一100cm,全株具微毛。


麦秆菊的叶互生,长椭圆状披针形,全缘、短叶柄。


麦秆菊为头状花序生于主枝或侧枝的顶端,花冠直径3~6cm,总苞苞片多层,呈覆瓦状,外层椭圆形呈膜质,干燥具光泽,形似花瓣,有白、粉、橙、红、黄等色,管状花位于花盘中心,黄色。晴天花开放,雨天及夜间关闭。
麦秆菊的花期7~9月。


麦秆菊的瘦果小棒状,或直或弯,上具四棱,千粒重0·85g。种子寿命2~3年。
麦秆菊的果熟期9一10月。

麦秆菊的生态习性

麦秆菊不耐寒、怕暑热,夏季生长停止,多不能开花。

麦秆菊喜肥沃、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长。喜向阳处生长,施肥不宜过多以免花色不艳。原产澳大利亚。在东南亚和欧美栽培较广,中国也有栽培,新疆有野生.一般土壤中均可生长,但以贫瘠的砂壤土与向阳地长势最好。阳光要充足,过湿地不宜浅种。


麦秆菊的栽培技术

育苗技术
麦秆菊属菊科腊菊属一年生草本花卉。种子形状略呈四棱形,千粒重0.85克。
种植的麦秆菊是一个自然混杂的品种,从花色看有白、红、黄、紫、玫红色,色彩鲜艳。除了观赏鲜花外,还可制成干花用于冬季室内装饰、观赏。
选地和播种
麦秆菊不耐寒、忌酷热、盛暑时生长缓慢,开花少。应选向阳、适度湿润又排水良好的疏松肥沃土壤。4月初播种大棚育苗床,出苗后应及时间苗,于6月初定植园地,株距30厘米。
田间管理
麦秆菊株高75~120厘米,要在株间插杆,设立支架,以防倒伏。麦秆菊根系浅,抗旱能力差,注意浇水防旱。在施足底肥基础上,为了提高结实率,促进种子早熟,在现蕾期前,增施1次磷肥。及时打药,注意防治蚜虫、卷叶虫和地下害虫。
采种技术
一般上午白色冠毛开始散开时采收。待日照强烈冠毛干燥时,瘦果浮起,种子容易散落,不宜采收。选种时除注意花径外,同型花色中须选深色的,如淡玫红和深玫红,棕红和酱红,浅黄和深黄色,都要选后者。开花8月,种子成熟不一致,采种到降霜。在种子收获期内,特别是晴天,要坚持每天采收,以免种子脱落造成损失。

繁殖栽培
麦秆菊为种子繁殖。发芽适温15~20℃,约7天出苗。温暖地区可秋播,一般3一4月播种于温室,3~4片真叶时6~8cm株高分苗,7一8片真叶时定植,株距30~40cm。摘心可促枝。从播种至开花约需3个月。采种尽量选择花色深的花头,清晨进行手摘,以免种子散落。
6月初苗约长到9厘米时,定植于园地或花坛,株距30厘米。为促使多发分枝,多开花,生长期可摘花2—3次。定植后至开花花期间,施二次腐熟的人粪尿或豆饼液肥,浓度20%为宜;花期前追肥次数不能太多,肥量不能过大,否则开花虽多,但花色不艳。江南地区6月开始进入梅雨季节,注意园地内积水,防止烂根。夏天遇干旱天气,早晚要各浇一次水,秋天保持土壤内一定的湿度,以利结果良好。摘心可促分枝。从播种至开花约需3个月。采种尽量选择花色深的花头,清晨进行手摘,以免种子散落。每周喷等量式00—200倍波尔多液一次,连喷3—4次,对防病有效。

繁殖方法
选地和播种
麦秆菊不耐寒,忌酷热,盛暑时生长缓慢,开花少。应选向阳、适度湿润又排水良好的疏松肥沃土壤。种子繁殖。春、秋都可播种。春播于3~4月在温床或温室中盆播。秋播在温床或冷室中越冬,春天定植露地。4月初播种于大棚育苗床,出苗后应及时间苗,于6月初定植园地,株距30厘米。
发芽适温15~20℃,约7天出苗。温暖地区可秋播,一般3~4月播种于温室,3~4片真叶时6~8cm株高分苗,7~8片真叶时定植,株距30~40cm。摘心可促分枝。从播种至开花约需3个月。
常在9月中下旬以后进行秋播:基质消毒对播种用的基质进行消毒,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到锅里炒热,什么病虫都能烫死。
催芽
用温热水(温度和洗脸水差不多)把种子浸泡3~10个小时,直到种子吸水并膨胀起来。对于很常见的容易发芽的种子,这项工作可以不做。
播种
对于用手或其它工具难以夹起来的细小的种子,可以把牙签的一端用水沾湿,把种子一粒一粒地粘放在基质的表面上,覆盖基质1公分厚,然后把播种的花盆放入水中,水的深度为花盆高度的1/2~2/3,让水慢慢地浸上来(这个方法称为“盆浸法”);
对于能用手或其它工具夹起来的种粒较大的种子,直接把种子放到基质中,按3×3公分的间距点播播后覆盖基质,覆盖厚度为种粒的2~3倍。播后可用喷雾器、细孔花洒把播种基质质淋湿,以后当盆土略干时再淋水,仍要注意浇水的力度不能太大,以免把种子冲起来;
播种育苗技术
麦秆菊从播种到部分植株开花,在冬春育苗需110天左右。如果育苗晚,温度高,日照长,育苗天数则显著减少。
为获得较好的绿化效果,可于终霜前15天左右定植,当然定植前秧苗要进行低温锻炼,定植后适当低温对麦秆菊生殖、生长有利,花大。定植时秧苗有20片叶左右,部分秧苗即将始花。
用疏松床土播种,播种时正值严冬,为便于管理,最好用育苗盘播种。育苗盘上装床土,稍压实,刮平浇水。播干种子,每平方米苗床播种3克左右,覆草碳土0.5cm,然后盖地膜或扣小拱棚。地温控制在20℃左右,播干种子5天出苗,
出苗后及时去掉覆盖物。子苗期正值严冬,温度低,光照差,因此应尽量抢光照。当有1-2片真叶时移植,移植1-2次,
有条件的只移植1次,用直径10cm的容器培育成苗,单株成苗。虽然苗期对低温适应能力较强,但为了保证其正常生长,
前期夜间气温不低于9℃,白天气温控制在25℃左右。床土要保持湿润,定植前半个月左右可移至小拱棚炼苗。定植前
5天全部揭去覆盖物炼苗,做切花栽培的在苗期摘心1次,以促发侧枝,增加花枝产量。
秧苗对环境条件的要求
种子发芽出土最适温度约20℃左右,秧苗生长适宜温度5-25℃,喜温暖又能耐霜,忌酷热。喜充足的阳光,光照不足秧苗生长缓慢,要求床土疏松湿润。

扦插繁殖
扦插基质
就是用来扦插的营养土或河砂、泥碳土等材料。家庭扦插限于条件很难弄到理想的扦插基质,建议使用本站提供的已经配制好并且消过毒的扦插基质;用中粗河砂也行,但在使用前要用清水冲洗几次。海砂及盐碱地区的河砂不要使用,它们不适合花卉植物的生长。 
扦插枝条的选择
用来扦插的枝条称为插穗。通常结合摘心工作,把摘下来的粗壮、无病虫害的顶梢作为插穗,直接用顶梢扦插。
扦插后的管理
温度
插穗生根的最适温度为18℃~25℃,低于18℃,插穗生根困难、缓慢;高于25℃,插穗的剪口容易受到病菌侵染而腐烂,并且温度越高,腐烂的比例越大。扦插后遇到低温时,保温的措施主要是用薄膜把用来扦插的花盆或容器包起来;扦插后温度太高温时,降温的措施主要是给插穗遮荫,要遮去阳光的50~80%,同时,给插穗进行喷雾,每天3~5次,晴天温度较高喷的次数也较多,阴雨天温度较低温度较大,喷的次数则少或不喷。
光照
扦插繁殖离不开阳光的照射,但是,光照越强,则插穗体内的温度越高,插穗的蒸腾作用越旺盛,消耗的水分越多,不利于插穗的成活。
因此,在扦插后必须把阳光遮掉50~80%,待根系长出后,再逐步移去遮光网:晴天时每天下午4:00除下遮光网,第二天上午9:00前盖上遮光网。
湿度
扦插后必须保持空气的相对湿度在75~85%。可以通过给插穗进行喷雾来增加湿度,每天1~3次,晴天温度越高喷的次数越多,阴雨天温度越低喷的次数则少或不喷。但过度地喷雾,插穗容易被病菌侵染而腐烂,因为很多种类的病菌就存在于水中。

上盆移栽
小苗装盆时,先在盆底放入2~2公分厚的粗粒基质或者陶粒来作为滤水层,其上撒上一层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作为基肥,厚度约为1~2公分,再盖上一层基质,厚约1~2公分,然后放入植株,以把肥料与根系分开,避免烧根。
上盆用的基质可以选用下面的一种 菜园土:炉渣=3:1;或者园土:中粗河沙:锯末(茹渣)=4:1:2;或者水稻土、塘泥、腐叶土中的一种。或者草炭 珍珠岩 陶粒=2份 2份 1份 菜园土 炉渣=3份 1份 草炭 炉渣 陶粒=2份 2份 1份 锯末 蛭石 中粗河沙=2份 2份 1份
上完盆后浇一次透水,并放在略荫环境养护一周。
小苗移栽时,先挖好种植穴,在种植穴底部撒上一层有机肥料作为底肥(基肥),厚度约为4~6公分,再覆上一层土并放入苗木,以把肥料与根系分开,避免烧根。
放入苗木后,回填土壤,把根系覆盖住,并用脚把土壤踩实,浇一次透水。

种植管理
麦秆菊性喜温暖和阳光充足的环境。不耐寒,忌酷热,在湿润而又排水良好的肥沃和疏松的土壤上生长良好。由于性喜高燥的砂质土.阳光要充足,过湿地不宜浅种。苗高4~6cm时进行移栽,株行距20cm×30cm。肥料用稀薄的人粪尿或豆饼水,每20~30天施1次。
摘心
在开花之前一般地进行两次摘心,以促使萌发更多的开花枝条:
上盆一至两周后,或者当苗高6~10公分并有六片以上的叶片后,把顶梢摘掉,保留下部的3~4片叶,促使分枝。
在第一次摘心3~5周后,或当侧枝长到6~8公分长时,进行第二次摘心,即把侧枝的顶梢摘掉,保留侧枝下面的4片叶。
麦杆菊进行两次摘心后,株型会更加理想,开花数量也多。
湿度管理
喜欢较高的空气湿度,空气湿度过低,会加快单花凋谢。也怕雨淋,晚上需要保持叶片干燥。最适空气相对湿度为65~75%。
温度管理
麦秆菊喜欢温暖气候,忌酷热,在夏季温度高于34℃时明显生长不良;不耐霜寒,在冬季温度低于4℃以下时进入休眠或死亡。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~25℃。
一般在秋冬季播种,以避免夏季高温。
光照管理
春夏秋三季需要在遮荫条件下养护。在气温较高的时候(白天温度在25℃以上),如果它被放在直射阳光下养护,叶片会明显变小,枝条节间缩短,脚叶黄化、脱落,生长十分缓慢或进入半休眠的状态。
在冬季,由于温度不是很高,就要给予它直射阳光的照射,以利于它进行光合作用和形成花芽、开花、结实。
开花期放在室内养护一段时间后(10~15天),就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荫(保温)条件的地方养护一段时间(一个月左右),如此交替调换,以利于植株积累养分持续开花。
肥水管理
与其它草花一样,对肥水要求较多,但要求遵循“淡肥勤施、量少次多、营养齐全”的施肥(水)原则,并且在施肥过后,晚上要保持叶片和花朵干燥:
春秋两季 这两个季节是它的生长旺季,肥水管理按照 花宝——花宝——清水——花宝——花宝——清水的顺序循环(最起码每周要保证两次花宝),间隔周期大约为室外养护的1~4天,放在室内养护的2~6天。
夏季
夏季高温期它往往进入休眠状态,对肥水要求不多,甚至要控肥控水。肥水管理按照:花宝——清水——清水——花宝——清水——清水顺序循环,间隔周期大约为:室外养护的3~5天,放在室内养护的4~7天,
浇水时间尽量安排在早晨温度较低的时候进行,晚上保持叶片干燥。
还要经常给植株喷雾。
冬季
在冬季休眠期,主要是做好控肥控水工作,肥水管理按照“花宝”——清水——清水——“花宝”——清水——清水顺序循环,间隔周期大约为7~10天,
以上晴天或高温期间隔周期短些,阴雨天或低温期间隔周期长些或者不浇。
浇水时间尽量安排在晴天中午温度较高的时候进行。
修剪
每两个月剪掉一次带有老叶和黄叶的枝条,只要温度适宜,能四季开花。

田间管理
江南地区一般4月上旬用种子初播于露地苗床内,约7—10天出苗。4月下旬至5月中旬需间苗二次。第二次间苗后施一次10%的腐熟人粪尿。忌浓,以防“烧苗”。6月初苗约长到9厘米时,定植于园地或花坛,株距30厘米。为促使多发分校,多开花,生长期可摘花2—3次。定植后至开花期间,施二次腐熟的人粪尿或豆饼液肥,浓度20%为宜,花期前追肥次数不能太多,肥量不能过大,否则开花虽多,花色不艳。
麦杆菊单花期长达1个月之久,每株陆续开花可长达3—4个月。种子应及时采收以防散落。种子采下后应阴干,装人纱布袋内,贮藏于低温干燥处。如发生叶斑病,可剪除部分分枝,创造通风透光的环境。在梅期每周喷100—200倍波尔多液一次,连喷3—4次,对防病有效。

采种技术
一般上午白色冠毛开始散开时采收。待日照强烈冠毛干燥时,瘦果浮起,种子容易散落,不宜采收。选种时除注意花径外,同型花色中须选深色的,如淡玫红和深玫红,棕红和酱红,浅黄和深黄色,都要选后者,清晨进行手摘, 以免种子散落。开花8月,种子成熟不一致,采种到降霜。在种子收获期内,特别是晴天,要坚持每天采收,以免种子脱落造成损失。

麦秆菊的病害防治

锈病
麦杆菊锈病有黑锈病、白锈病、褐锈病等,都是病菌孢子传染的,气候湿润时容易发病。最早在7月初出现,而以9月发病严重。锈病主要危害菊花的叶和茎,以叶受害为重。黑锈病是锈病中危害较普遍的一种,开始叶片表面出现苍白色的小斑点,逐渐膨大呈稍圆形突起,不久叶背表皮破裂生出成堆的橙黄色粉末,随风飞散,大面积传染。随后叶片上生出暗黑色椭圆形斑点,叶背表皮破裂后又生出黑色粉末,严重时自下而上全株染病,致叶片干枯。白锈病叶子表面发生灰白色圆形病斑,逐渐发干呈红褐色,最后变成黑褐色,严重时会导致菊株枯死,比黑锈病危害严重。褐锈病叶子表面密生淡褐色或橙黄色的细小斑点,致叶子枯黄。
锈病是菊花常见的病害,病原为担子菌亚门,白锈病由柄锈菌属引起,而黑锈病则由菊柄菌引起。病原菌一般在植株新芽中越冬,随菊苗繁殖而传播,通过风、雨、昆虫等进行传播。病原菌喜凉,不耐高温,最早在6-7月出现,而以9-12月发生较多,6℃以下或31℃以上不易侵染,而温暖多湿季节有利病害发生,在湿度大、光照足、通风不良、昼夜温差大、10-24℃条件下最易发生,以寒冷、阴雨、日暖夜寒、潮湿天气发生较严重。
栽培管理不良、通风透光条件差、地势低洼排水不良、土壤缺肥或氮肥过量、空气湿度大等,都会促进菊花锈病的发生。通风不良、透光性差、土壤板结、排水不畅、施氮肥过多、缺肥、多年连作等均发病严重。
防治方法
(1)选用抗病良种;
(2)繁殖时母本植株应保证无病虫害,扦插时用代森锰锌溶液浸泡插穗,可预防插穗带菌传播;
(3)加强栽培管理。土壤湿度大、地下水位高的,要注意开沟沥水,盆栽植株要注意疏通排水孔或洞,防止灌水。避免密植,加强通风透光,控制肥水,不使土壤过于潮湿。遇降雨天气,应排清田间积水,以免病菌随水飞溅传播。在氮、磷、钾合理配合的基础上,适当增施磷、钾肥,以提高菊花的抗病能力。栽培土要用消毒新土,切忌连作。地栽菊花在9-11月份受病害较重,连阴雨多,空气湿度大,连年栽种,极易发病。应注意加强通风,排水降湿,增加光照;
(4)控制病害蔓延,一旦发现病叶、病枝要及时剪除,集中深理或沤肥,可消灭上面的病原,以防病菌蔓延。花后要彻底清除病株叶,并集中烧毁,消灭侵染源;
(5)早春发芽前,喷波美3-4度石硫合剂。发病期间喷洒80%代森锰锌500倍液、25%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、20%萎锈灵乳油400倍液、25%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、5%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每7-10天喷一次,交替使用,连喷3-4次,可达到良好防治效果。

白粉病
主要危害叶及茎,受害叶片上呈白色粉末状病斑,由点成片,如同白霜。严重时叶片变形,停止生长,植株凋萎。
该病由真菌中的一种半知菌所引起,从8-9月间到入冬由真菌传染发病。发病初期,出现白色小斑点,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病斑,病斑上长出白色粉状物,致使叶片卷曲,枝条畸形,花少而小,甚至全株枯死。发病严重时,在叶和花蕾上可发现灰白色菌丝,似一层粉霜,使嫩枝花叶皱缩变形,严重影响观赏效果。特别是在温室栽培时,病势蔓延非常迅猛。此病在温度较高、湿度较大、光照少、通风不良、昼夜温差10℃左右时最易感染发病。
防治方法
(1)注意通风透光,行距不能过密,土壤湿度不能过高;
(2)摘除早期病叶烧毁;
(3)7-8月发病前喷洒多菌灵、50%可湿性托布津800-1000倍液、二硝散200倍液、50%代森铵1000倍液或0.2-0.5%石硫合剂,每周一次,连续喷施4-5次。

灰霉病
灰霉病主要危害菊花的叶、茎、花等部位。叶受害时在叶片边缘呈褐色病斑,表面略呈轮纹状波皱,叶柄和花柄先软化,然后外皮腐烂。花受害时影响种子成熟。高温多雨、氮肥施用过多、栽植过密以及土壤质地粘重等,都有利于灰霉病的发生。
防治方法
(1)客土栽植。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,因此,无论是园栽还是盆栽,一律要求土壤是无病菌新土;
(2)发现病叶及病重株应及时清除,集中烧掉或深埋,以防病害传播蔓延;
(3)新栽菊花定植前可用65%代森锌300倍液浸根10-15分钟;
(4)重视栽培管理,注意改善通风透光条件,不偏施氮肥,雨季注意开沟,严防土壤灌水;
(5)发病初期可喷洒波美0.3-0.5度的石硫合剂、代森锌、多菌灵等杀菌剂。

麦秆菊的品种分类

栽培品种有”帝王贝细工“,分高型、中型、矮型品种。有大花型、小花型之分。同属植物500余种。

常见种类
菊花同属植物约350种。

常栽培的有
1、毛叶麦秆菊,具蔓延茎,叶片倒卵圆形,头状花序单生银白色,原产新西兰;
2、伞花麦秆菊,基部有些灌木状,叶片卵圆形,头状花序伞呈房状,总苞苞片长圆形,先端钝,乳白色。原产南非;
3、天山麦秆菊,为宿根草本,全株密被绒毛,叶片狭披针形,头状花序呈伞房状,黄色或桔红色,原产中国新疆。
此种麦秆菊花似金色的太阳,光彩夺目,十分动人,在岭南的花圃普遍种植。

麦秆菊的分布区域

麦秆菊原产澳大利亚。在东南亚和欧美栽培较广,中国也有栽培,新疆有野生。一般土壤中均可生长,但以贫瘠的砂壤土与向阳地长势最好。阳光要充足,过湿地不宜浅种。

麦秆菊的园林用途

麦秆菊的苞片色彩艳丽,因含硅酸而呈膜质,干后有光泽。干燥后花色、花形经久不变不褪,是做干花的重要植物,可供冬季室内装饰用,又可布置花坛、花境,还可在林缘丛植以及秋播,冬春在温室盆栽。
麦秆菊可布置花坛,或在林缘自然丛植。花瓣因含硅酸而模质化,并具有金属光泽,干燥后形成花色经久不变,因此通过自然阴干或加工成干花制品。

麦秆菊的花语

麦秆菊象征意义:永恒的记忆、刻画在心。
以上是花卉网(护花网www.aihuhua.com)为你提供的有关“麦秆菊”的花卉数据,包括麦秆菊的形态特征、麦秆菊的生态习性、麦秆菊的栽培技术、麦秆菊的病害防治、麦秆菊的品种分类、麦秆菊的分布区域、麦秆菊的园林用途、麦秆菊的花语、麦秆菊的介绍,你还可以查看花卉网更多 花卉 信息
支付宝天天送红包
- 微信公众号 -
- 官方网站 -